7月25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策略调研”实践团来到历史文化名城马六甲,调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上丝路沿线地区人们的认知状况。实践团走访马六甲市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的鸡场街文化坊,在鸡场街工委会与郑和朵云轩艺术馆馆长黄文庆座谈,探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与峇峇娘惹工会会长拿督颜泳和交流荅荅娘惹文化;访谈华侨大学马来西亚研究中心钟大荣副教授。实践团全面考察15世纪至今,由郑和开启的丝路精神实践状况。
实践团一行首先来到鸡场街工委会,墙上挂满牌匾,“不忘初心”“仗义执言”等格外夺目。黄文庆馆长感慨万千,他说每个牌匾都是一个故事。历史上,大批华人为了在海外立足谋生,按照地缘、血缘和业源等创立了会馆、宗祠和工会等不同性质的团体,把马来西亚华人紧密团结在一起。黄文庆馆长带领实践团一行漫步鸡场街文化坊,他指着沿途的建筑为大家讲解鸡场街的历史与马华对中国文化的保护传承故事。20世纪中后期,华人聚居的鸡场街逐渐衰落,马六甲政府为保护当地建筑和文化,于2000年设立鸡场街文化坊,并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华商驻留鸡场街,拿督颜文龙父子多年努力,也将鸡场街推向一个快速发展的高峰。2008年鸡场街文化坊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鸡场街与中国也保持着密切联系,与中国多个地方政府和企业签订了友好协议,马六甲华人文化的发展与中国人的团结息息相关。
在缓缓流淌的马六甲河畔,黄文庆馆长与实践团一行回顾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以郑和为代表的多位中国人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清闭关锁国期间,“下南洋”的移民潮,也推动了中马文化交流交融。2018年召开的国际郑和大会、2022年成立的国际郑和文史馆等,也延续和发扬着郑和勇于开拓、开放交流、和平宽容的精神。
实践团与马来西亚侨生(峇峇娘惹)工会会长颜泳和进行了座谈交流。颜会长生动地讲述了峇峇娘惹在马来西亚的历史和生存现况。峇峇娘惹是早年随郑和下西洋,留在当地的中国先辈和当地马来人通婚形成的种族。峇峇娘惹保留了华人传统文化习俗,也是郑和和平与包容文化的一种体现。然而,如今峇峇娘惹在当地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困境,峇峇娘惹数量越来越少,他们不属于马来西亚的土著种族,如华人和印度人,相关权益难以保障。颜会长说,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峇峇娘惹文化,为这个族群争取更多人的支持。颜会长赞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尊重各种文明的独特性、合理性,求同存异。
傍晚时分,实践团在马六甲阿莱海明园与华侨大学马来西亚研究中心副教授钟大荣,就中马关系与华人文化传承等问题进行了座谈交流。钟副教授表示,马来西亚以多元文化为特色,提倡多民族共同发展,这里的华人教育体系健全、华文媒体具有重要影响、华人经济繁荣、华人文化也因此得以较好发展,马华是中国以外世界独有的专门华人政党。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从两国共通之处出发,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通过走访、调研和访谈,实践团一行深刻认识到在马来西亚华人群体中,构建中马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共识,有利于加深两国关系和友谊。